[情系基層記者行]探訪我市紅色文化傳承工作
原標題:血鑄豐碑勵后人
——探訪我市紅色文化傳承工作
8月20日,驕陽似火。西流河鎮茍美湖村,胡家臺抗日英雄紀念碑高高矗立。碑后的胡家臺戰斗紀念館,寧靜肅穆。
70多年前的戰火硝煙散盡。英雄紀念地,露出勃勃生機。
西流河鎮退休干部、紅色文化的“守望者”馮常年老人告訴我們,此建筑群于2013年建成開放,現已成為沔東紅色文化傳承的代表樣本,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全市類似紀念場館還有多少?近年我市在挖掘傳承紅色文化方面有何作為?帶著諸多問題,我們踏上了紅色文化探訪之旅——
西流河鎮:重視紅色文化,深植紅色基因
“西流河鎮近幾年特別注重紅色文化的挖掘與傳承!”西流河鎮黨委宣傳委員鄭凱介紹,該鎮地處沔東,是一片紅色熱土,有“一鎮四將軍,十里三大使”等傳奇故事,更有新四軍抗戰遺址、李之龍故里等浩氣凜然之地。
這幾年,西流河鎮自籌資金,深挖紅色基因,修建了多個紅色文化教育場館。
胡家臺抗日英雄紀念碑巍然屹立,胡家臺戰斗紀念館、新四軍抗戰英烈墓碑等,與紀念碑遙相呼應,形成一個整體。四周松柏蒼翠,蟬鳴聲聲。
這是記者8月20日在茍美湖村看到的一幕。
馮常年老人告訴我們,胡家臺戰役是新四軍戰斗歷史上具有重要紀念意義的一場戰役——1942年2月,我新四軍第五師十三旅37團、38團的4個連隊,將日猷坂田大佐所率領的一個中隊200多人包圍在胡家臺。經過三天兩夜激戰,200多名日軍被殲滅。
胡家臺戰役的重要意義在于,在敵強我弱的大背景下,給了全國抗戰軍民極大鼓舞,有力反駁了“日軍不可戰勝”的謬論,狠狠打擊了日寇氣焰。
“戰斗極其悲壯慘烈。比如熊森烈排長被鬼子綁在樹上活活燒死,交通員王柏清被打穿了肚子、將流出的腸子塞回肚里仍堅持戰斗……”講到這里,74歲的馮常年老人眼中泛淚,“在這場戰斗中犧牲的近百位新四軍官兵,個個都值得萬世景仰!”
2008年,西流河鎮啟動胡家臺抗日遺址修建工作。2013年,包含紀念碑、烈士陵園、英烈紀念廣場、遺址紀念館等在內的胡家臺抗戰遺址景觀群建成開放。
“每年的七一、八一等紅色紀念日,來這里瞻仰參觀的人很多,5年來已接待近20萬人次。”馮常年說,“每次看到參觀者尤其是孩子們熱血沸騰的樣子,我就覺得我們的辛苦沒有白費。”
李之龍故里,同樣值得參觀憑吊。
李之龍出生于1897年,西流河鎮杜窯村人。他是中共早期黨員,具國共雙重黨籍,黃埔一期畢業生,曾留校協助周恩來同志主持政治部工作。后任國民政府海軍局代理局長兼中山艦艦長。1926年蒙冤被捕,1928年就義于廣州黃花崗。
門樓莊重,院落肅靜。院子正中的一尊李之龍半身雕像,雄姿英發。
走進李之龍故里,仿佛走進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李之龍故里由牌樓、門樓、李之龍故居、資料陳列館等建筑物組成,總占地面積一萬平方米。于2013年建成開放。
“自從開館以來,人氣很旺。”鄭凱介紹,目前胡家臺抗日遺址、李之龍故居、沔東文化廣場等已相繼建成開放,串點成線,成為今人緬懷先烈、砥勵前行的最好載體。
陳場鎮:重建胡幼松紀念館
胡幼松,1898年出生原陳場鎮坡場鄉。他是潛(江)沔(陽)農民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中共沔西區委書記、中共潛江縣委第一任書記。在黨的領導下,他組織廣大農友建立紅色武裝,發動武裝暴動。他所領導的潛沔地區的武裝斗爭,為壯大紅軍隊伍、鞏固和發展革命根據地做出了巨大貢獻。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媒體曾用《紅色壯士》刊發其英雄事跡。
大革命失敗后,胡幼松被任命為潛沔地區農運特派員,深入到拖船埠一帶,發動農民群眾,領導革命斗爭。黨的八七會議后,鄂中特委在沔陽成立,胡幼松被任命為沔西區委書記。
1927年中秋之夜,胡幼松帶領赤衛隊參加了聲勢浩大的沔南戴家場暴動。1928年1月,他領導創建了鄂中地區第一個紅色政權沔西區蘇維埃政府,當選為主席。
1929年4月24日,胡幼松率領游擊隊參加謝場鄉蘇維埃政府成立大會,因叛徒告密被捕。4月26日,敵人搬來鍘刀以死威逼。胡幼松面對鍘刀,視死如歸:“要鍘就鍘吧!共產黨員頭可斷,血可流,革命理想不可丟!”兇殘的敵人鍘斷了他的雙腿,又將他雙手釘在門板上,用鐵絲穿著鎖骨,用繩子綁住殘腿,抬著游街示眾。胡幼松幾次從昏死中醒來,仍振奮精神,沿途唱著《國際歌》,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革命一定成功”等口號,英勇就義,年僅32歲。
1978年5月,胡幼松烈士紀念館在陳場鎮幼松村二組建成開放。館前20米處,矗立著一座高12.5米的胡幼松烈士紀念碑。胡幼松烈士紀念館于1998年被省政府命名為第二批“湖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因年久失修,加上周邊民居“蠶食”,胡幼松烈士紀念館漸漸被“擠”在了鎮街縫隙里,“連擺花圈的地方都沒有”,“極不嚴肅”。
不能讓先烈流血又流淚!陳場鎮文化站原站長、市政協文史黨史特聘員唐敦新老人帶頭呼吁。
今年6月,市委書記胡玖明帶領相關部門到胡幼松紀念館專題調研,決定籌資1100萬元,重建胡幼松烈士紀念館。目前項目選址和施工方案已獲批準,相關工作正在緊張有序推進中。
新館初步定于今年10月開工建設,2019年“七一”前開館。
“管窺”全市:紅色文化傳承漸成“新常態”
除了胡家臺抗戰遺址、胡幼松紀念館,我市還有許多紅色文化場所。東岳廟就是其中之一。
位于沔城玉帶河北岸的東岳廟,是沔陽縣第一個共產黨小組秘密成立處。
1942年2月,婁敏修、鄧亦中、許炎生、劉金山、葉翠梧、王少先、鄧翹如、顏天澤8人,在東岳廟內三佛殿秘密成立沔陽縣第一個共產黨小組。隨后開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動:主持孫中山先生逝世追悼大會;組織“青年學會”,宣傳反帝、反封建;創辦《晨報》,發動青年學生反對列強侵華……
為緬懷先烈,教育后人,我市于1992年在東岳廟舊址上修建了沔陽人民革命烈士紀念館、沔陽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
歲月悠悠,英雄永存。近年來,沔陽人民革命烈士紀念館漸顯破舊,但每年來此瞻仰祭拜的干部群眾仍絡繹不絕。“我們正在向上級打報告,打算重修紀念館。”沔城回族 鎮黨委宣傳委員王國琴告訴我們。
長埫口鎮新建的楊顯東紀念館、楊顯東學校,也引人注目。
楊顯東出生于1902年,是長埫口鎮何壩村人,棉花專家、農學家、農業行政管理專家、社會活動家。新中國成立后,楊顯東先后擔任武漢大學農學院院長,農業部副部長,中國農學會會長、名譽會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榮譽委員等職。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98年10月20日逝世。
2017年11月,楊顯東紀念館、楊顯東學校同步舉行揭牌儀式,成為我市又一個紅色文化教育窗口。
張難先紀念館、沔陽名人館、紅軍壩烈士紀念碑……或維護整修,或新建開放,它們如群星璀璨,在仙桃這片紅色熱土上交相輝映。
不僅建場館,還利用多種契機將紅色文化發揚傳承。記者從相關部門得知,近年我市在紅色文化傳承方面正“搶補短板”。
利用現有紅色基地,開展系列愛國教育,警醒黨員干部、教育青少年學生不忘歷史、砥勵前行,已成常態;
鼓勵紅色文化“守望者”馮常年老人等代表,深入學校、機關、社區宣講革命故事,弘揚革命精神;
拍攝《沔陽一九一一》《奇襲胡家臺》《沔州烽火》等影視作品,再現歷史風云;
將紅色文化傳承納入全域旅游規劃,以紅色旅游為引擎,帶動鄉鎮經濟綠色發展。如西流河鎮、長埫口鎮的紅色旅游路線已然成形,人氣初顯……
“重視紅色文化,深挖革命基因,激勵后人前行,是我們的職責所在。”我市相關單位負責人表示,下步我們將在建場館強硬件的基礎上,著力做好紅色文化宣傳教育工作,讓1700多位沔陽烈士含笑九泉。(情系基層記者行第三采訪組 華先鋒 何曉瀾 胡平 朱大亮)
(hai_xiantao)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