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基層記者行]洋港漁場激活鄉村振興“動力引擎”
原標題:傳統漁業“換筋骨” 特色產業“挑大梁”
洋港漁場激活鄉村振興“動力引擎”
藕帶買賣熱火朝天,南美白對蝦養殖風生水起,鮰魚、毛蟹面積不斷擴大……6月13日,萬物繁盛的仲夏時節,走進剅河鎮洋港漁場,特色產業發展熱潮撲面而來。
一大早,位于洋港漁場四組的藕帶收購點,已是一片繁忙。勤勞的村民們駕駛三輪車,將帶著清新泥土氣息的藕帶運來,幾位村民圍著水槽,忙著稱重、清洗、分類、打包、記賬,現場雖嘈雜,但有條不紊地進行。
“這幾年,藕帶效益都還不錯,每畝純收入達6000多元,比以往養殖四大家魚強不完。”40多歲的洋港漁場二組村民廖啟輝拿著手中的藕帶,一臉笑容。
廖啟輝家有十多畝魚塘,養殖“四大家魚”已20多年,但效益一直不高,有時甚至虧本。為此,他曾放棄養魚,遠赴廣州打工2年。
2010年,打工回來的廖啟輝,外出考察后,決定改造魚池,種植藕帶,當年受益頗豐。嘗到甜頭的他,在第二年承包了300多畝水面,種植藕帶,取得不錯效益。如今,他已成為一名藕帶經銷商,產供銷一條龍,將洋港漁場種植的藕帶賣到北京、十堰等省市。
排湖之濱的洋港漁場,在1968年由人工開挖形成,目前有水面2600多畝,大大小小魚池150多口。此前,洋港漁場長期以養殖四大家魚為主,效益低下,部分漁民甚至虧本,只好外出打工。
“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產業,漁場才會有活力。”2009年,該漁場“兩委”班子有意識地帶動漁民調整產業,并分批帶領漁民前往江蘇連云港、洪湖、監利等地,考察特種養殖。
思想解放天地寬。從那年起,洋港漁場特色養殖開始起步,南美白對蝦規模逐步擴大,藕帶種植戶漸漸多起來,小龍蝦、毛蟹養殖漸火熱。
今年60歲的熊衍新,是洋港漁場特色養殖第一人,他是漁場甚至全市第一個養殖南美白對蝦。早在2005年,他與沃爾瑪超市合作,從一名四大家魚養殖好手,轉型養殖南美白對蝦,進行產地直供。
“每畝純收入8000多元,但對水質要求高,養殖技術性高。”熊衍新說,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他才有今天的發展,他要帶動村民一同致富。
缺技術,他無償上門指導,缺市場,他幫忙張羅銷售。在熊衍新的幫助下,漁民徐振武20多畝水面,去年純賺10多萬元。如今,洋港漁場已發展南美白對蝦700多畝。
“以前養四大家魚,形勢好每畝才能賺2000多元。去年,轉型養殖鮰魚,12畝魚池,賺了16萬多元。”正在魚池邊喂食的四組漁民賈菊姣主動接過話茬,她說,在漁場的指導下,改養鮰魚后,收入越來越高,家里還蓋起了新樓房。
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洋港漁場調整產業結構,讓傳統漁業“換筋骨”,特色產業“挑大梁”,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如今的洋港漁場水清樹綠,村莊潔凈,村民富裕,鄉村振興美麗畫卷徐徐鋪展。 (情系基層記者行第十四采訪組 王靚 李輝 謝玉玲 董明 程劍)
(hai_xiantao)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