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式的家庭農場
原標題:養殖、種植,創業、創新,創富、帶富,從“百果園”“葡萄園”再到“綠色家庭農場”,她用黃金20年,成功創辦了一家——“教科書”式的家庭農場
2019年10月,武漢市蔡甸區星光村農業農村部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一位來自仙桃農村的中年女性走上講臺,講述她創業、創新,創辦家庭農場的故事,分享她種良心果子、做綠色品牌、帶動周邊人致富的事跡。
演講風趣、生動、接地氣,博得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百名學員的熱烈掌聲。
培訓班由中組部、農業農村部共同舉辦。走上講臺的,除了資深專家、教授,也有像她一樣的“土秀才”“田博士”。
她叫田習姣,44歲,仙桃市心怡家庭農場“掌門人”,仙桃女性創業創新創富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心怡家庭農場是“湖北省示范家庭農場”“湖北省明星家庭農場”“仙桃市十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017年,她獲評“仙桃市勞動模范”;2019年,她榮膺“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
拿筆的手握起了鋤頭
從“百果園”“葡萄園”到“四季果園”
上世紀九十年代,田習姣是一名供銷社職工。美麗、聰慧,拿國家薪資,令人羨慕。可是時間不長,供銷社改革,她下崗了。
“下崗不是結束,只是讓我們換一種活法。”丈夫鼓勵、支持,田習姣承包了村里的40畝撂荒田,拿筆的手握起了鋤頭。
地整出來了,她也不知道種什么好。聽人說種果樹賺錢,她就種桃樹、棗樹、柿子樹。“這幾樣都不要花太多本錢,也不用多操心。”可是,不懂技術,果樹只開花不結果,好不容易掛果了,卻連自己都看不上眼,沒人要。辛辛苦苦幾年下來,沒賺到錢,倒蝕了本錢。
后來又聽說種甜瓜、草莓賺錢,她又嘗試著種,也只是賺了幾聲吆喝,沒有落存到錢……
摔倒,爬起;再摔,再起身,最終才明白癥結所在:“藝多不養家,養‘百花園’,樣樣種,一樣都不精。”
很快,她瞄向了葡萄種植。一點一滴學,啃書本,向當地種植戶學,到外地取經。華農、省農科院果蔬所成了她的“娘家”,三天兩頭就往那里跑,栽培、澆水、施肥、防病,一件件琢磨,一樣樣鉆研,先試,再試,又試,失敗了還試,一年、兩年、三年、四年……
邊學邊試,田習姣摸索出了適合江漢平原地區的葡萄種植辦法,并命名為“三膜覆蓋栽培法”。就是薄膜覆蓋,壯苗,調節采摘時間,防止凍害。她的種植方法,得到權威專家的高度評價。心怡農場也成為全省葡萄種植的試驗示范基地。
她精心經營葡萄園,不斷汲取新技術,引種新品種,擴大種植規模。2007年,擴種100畝;2013年,擴大到500畝,品種也由10多個增加到40多個。
2014年,田習姣申請注冊了“仙桃市心怡家庭農場”,事業走上正軌,漸入佳境。她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珍惜自己的品牌。她一直堅持綠色生產、有機種植,種良心果、供放心果、做百年農場。“心怡”商標,成為標準化、無公害、綠色種植的代名詞。
心怡葡萄園聲名遠播,慕名而來的游客絡繹不絕。每到節假日,觀光的、休閑的、采摘的市民“爆棚”,陽光玫瑰、美人指等品種,為游客所爭搶;葡萄園成為眾多市民的“打卡地”。茂密芬芳的葡萄架下,紫紅、青翠的葡萄串中,留下無數張笑臉。
葡萄園成功,她并沒有滿足。從前年開始,她又引種了冬桃、梨、柑橘等品種,采摘期從5月至10月延長到年底,招引來更多“笑臉”。
養殖、種植,創業、創富,從“百果園”“葡萄園”到“四季果園”“綠色家庭農場”,田習姣用她的黃金20年,鋪設了一條成功之路,成就一名下崗女工的創業傳奇。
傳統種植植入創新因子
從粗放經營到精細化、自動化、標準化
“過去澆一遍地,撒一道肥,得好幾天,費工費時;現在只需一鍵操作,不用下田,兩三個小時就能搞定。”12月16日,田習嬌走進農場智能水肥一體化控制室,檢查設備安全,向記者演示。
這是心怡農場去年投入50萬元引進的最先進的水、肥灌溉系統。有了它,水、肥“按需”施用,定量配給——系統定時采集土壤、地面環境、氣象數據,自動分析,發出澆水、施肥等指令,并根據墑情、土壤營養狀況調節灌澆流量,自動操作,高效、省工、省料,無浪費。
身在果園,心向前沿科技。田習姣愛琢磨,善于總結,汲取書本知識和他人經驗,終成名副其實的“葡萄專家”與國家級農科人才培訓講臺上的“客座教授”。
她的一些成果,讓科研院所的專家們都驚嘆不已。如她摸索出的綠色種植方法,以物理、生物方式防病治蟲,使用性誘素,抑制雜草和害蟲等有害生物生長;使用糖醋液,誘殺害蟲等……
江漢平原地區,桃子的采摘期一般在5至9月,國慶節后基本無鮮桃。她做“四季果園”,便從突破“秋季無桃”開始。反復試,逐個比,一一遴選,她從幾十個桃品種中選中了“紅雪桃”。她嘗試大棚方式栽培,結合物理、生物防治,避開雨水,解決桃樹流膠問題,成功育出了冬桃。
“冬桃生長期長、成熟晚,品相、甜度、口感如同夏桃,能存放將近一個月。”冬桃11月成熟,有效延長休閑采摘、鄉村游“保鮮期”,彌補這一季節的市場空白。
2015年,田習姣創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田習姣創新工作室”,致力打造綠色富硒無公害水果,推進葡萄種植與鄉村旅游融合,在自己發展的同時,帶動村民致富。
省內外的很多果蔬專家成了這里的常客,他們來這里觀摩,指導,汲取實踐養分。葡萄種植的最前沿信息、技術在這里匯集,專家們的研究成果在這里落地、試種,原始數據、第一手資料從這里生成、發出。心怡農場也被他們稱為“‘教科書’式的家庭農場”。
仙西旅游帶建設如火如荼,田習姣敏銳嗅到其中的商機:旅游帶的客流就是心怡的人氣,葡萄種植與鄉村游融合,除了賞景觀光,更能深度體驗,提升農場形象與美譽度,也為美麗鄉村建設添彩。
于是,農場投資400多萬元,建設了游客接待中心、停車場、葡萄酒釀制坊等;300米長的葡萄長廊,既是景觀大道,也是文化大道,漫步其中,養眼怡心。近幾年,每年接待游客3萬多人次。
今年10月,心怡農場入選全省50家高質量發展示范家庭農場。背靠全省頂級科研團隊,田習嬌除了引進標準化生產新技術,又在總結他人經驗的基礎上,成功摸索出大棚柑橘種植技術,冬季掛果,元旦春節期間采摘,為家庭農場的發展辟出了新的空間和途徑。
農場主的感恩與擔當
從“一家干”到“大家干”“家家富”
每天清晨,72歲的老農楊代章,都會騎上電動車,從10多里外的集鎮趕到心怡農場,到這里“上班”。疏溝、培壟、搭棚、剪枝,體力活、技術活樣樣精。
農場是他的工作地,也是“開心地”。“在這邊既做事,也是尋開心,有一幫老哥老姐作伴,特別充實。”他說。
楊代章在農場干了六七年,用他的話說,“天天像走親戚”,工資年年漲,“這個月可以拿到2600多元。”在農場干活,不累,也很自由,有事可遲一會兒,早一點走也沒關系。他在家里種了6畝多地,“田家丫頭善良、實誠、心眼好,在這里干活,兩頭都能顧上。”他說。
“鄉親們幫了我,我不會忘記他們。”這是田習姣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她把身邊的鄉親、在農場干沒干活的鄉鄰都看作是家人,“都在這一塊地上生活,就是緣份。”
她手把手地教,給鄉親傳授技術,扶持他們建立自己的農莊。近幾年,心怡農場周邊建起了規模不等、項目各異、各具特色的農莊21個。
村里的精準扶貧戶和老年人,到農場做事,她總是優先考慮。“貧困戶想什么時間來做事都行,一天兩天、十天半月、兩年三年,心怡的大門對他們永遠敞開。”她說。
村里有5戶精準扶貧戶常年在農場務工,有13名老人天天在農場上班,年紀最大的70多歲,年齡最小的也超過60歲。最長的干了10多年,從每天25元,干到現在每天八九十元。農場趕活時,一天能吸納50多人。
依灣村五組67歲的唐良珍婆婆,就是心怡農場的“老員工”之一,她在這兒干了近10年。3個孩子在外地,老伴4年前去世,她選擇在這里做事,“做慣了,閑不住。”她現在每月有2400多元的收入。
“我們年紀大了,到外面也找不到事做,到這里‘玩’,輕松干活賺錢,不必找孩子們的麻煩。”唐良珍主要干些修枝、整葉、疏花、疏果、套袋等技術活,早上7點多上工,中午農場管飯,午休,下午5點不到就回家了。
田習姣簡單算了一下,農場每年給臨時務工人員開出的工資,就有四五十萬元,還不算節假日農場配發的“節禮”。三大傳統節日,農場會派發粽子、皮咸蛋、中秋月餅及過年魚肉,讓員工感受節日的溫暖,“畢竟農場是一家人。”她說。(記者 易趕幫 胡圣 謝伯康)
(hai_xiantao)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