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脫貧攻堅先進典型群像掃描
原標題:燃燒歲月照初心
——我市脫貧攻堅先進典型群像掃描
泥濘崎嶇,步履鏗鏘,寒來暑往,多少滄桑;
嘔心瀝血,無畏雨雪風霜,履職盡責,建設家鄉。
他們扎根農村,與新時代同頻共振;
他們無私奉獻,奮勇擔當,帶領鄉親脫貧致富奔小康;
他們是群眾的“領頭雁”,用“辛苦指數”換取百姓的“幸福指數”。
真情實意
“怕吃虧就不要當扶貧干部”
4年前,市土地儲備中心工會主席肖愛萍被派駐到長埫口鎮汪角村任第一書記。彼時的汪角村,道路泥濘,雜草叢生,前灣不見后灣,沒有產業,甚至沒有一個像樣的黨群服務中心,村級集體經濟為零。
“怕吃虧就不要當扶貧干部,來了就要干好。”她換上農裝,下農田、說農語,用腳步丈量每一寸土地。
抓班子建設、村級產業發展、群眾生產生活……她與村“兩委”班子一起克服困難,在村民的期盼中,自來水通了、路燈裝上了、村級道路硬化了……
真心真情、苦干實干,肖愛萍得到了村民的認可。2020年1月,肖愛萍因年齡“到點”辦理了退休手續,準備卸下“第一書記”的擔子。消息傳來,村民第一時間找到肖愛萍希望她留下來。她再次接過擔子,回到了這片她奮斗過的土地。
“只有把村民當親人,才能用心用情幫扶。”市衛健委干部李淑英這樣說,也這樣做。
楊林尾鎮勝利村的村民郭同仿家境貧寒,為兩個女兒上學費用發愁。李淑英聯系社會愛心人士給兩個孩子各提供500元/月的助學資助,直至大學一年級;村民邱火云因病致貧,兒子兒媳先后失業求助于她,她盡自己所能幫兩口子找到了較為滿意的工作。
幫助困難群眾做的一樁樁事情,見證著李淑英和脫貧戶的深情厚誼。
脫貧攻堅一路走來,閃動著無數負重前行的身影,他們如老黃牛一般,在脫貧攻堅征程中奮力耕耘。
原市科技局工會主席歐陽學祥,2015年被選派到剅河鎮新洲村擔任第一書記。新洲村1組到4組有3公里的路程,就是在這條路上,歐陽學祥每月騎行超過100公里,連續堅持了5年多。當地村民熱情地為他取了一個“單車書記”的綽號。
年駐村300天以上、累計行程近6000公里的鄉村生活,讓“單車書記”的臉龐更黝黑,也讓他和新洲村結下了難以割舍的感情。
真金白銀
“脫貧攻堅一刻也不能松勁”
“延伸扶貧產業鏈,是產業扶貧健康發展、保障穩定脫貧、做到持久致富的法寶。”是毛嘴鎮古堤村黨支部書記張四清經常說的一句話。
2014年,省、市自然資源部門入駐毛嘴鎮古堤村開展扶貧工作以來,張四清帶領全體村民,搶抓機遇,爭取項目資金,開展產業扶貧助力攻堅。隨后,古堤村一幢幢廠房拔地而起,一張張訂單如雪片般飛來,如滾雪球一樣,產業園一天天“長大”,延伸到文廟、別灣村。
數據是最有力的證明。截至目前,園區有服裝企業250家,吸納工人3.5萬人,年產女褲1億條,年產值突破70億元;村土地整治項目、蝦稻共生項目,新型農村經營合作社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從最初負債14萬元到現在年收入50萬元。
在張溝鎮,有需要的地方,就有鎮機關干部劉興榮、黃瑾的身影。
去年4月,我市印發《關于深入開展消費扶貧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各地、各單位深入開展消費扶貧,與帶貧減貧市場主體、貧困戶對接,建立長期定向采購合作協議。接到任務后,劉興榮、黃瑾立足本鎮“仙桃香米”和“張溝黃鱔”兩個主導品牌,依托優質資源,規模化種植和養殖的經營主體,建立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
“脫貧攻堅一刻也不能放松,要有與時間賽跑的緊迫感。我鎮目前已有756戶脫貧戶與39家市場經營主體簽訂協議。”劉興榮說。
一分付出,一分收獲。長埫口鎮頭潭村支部書記張大才在崗35年,共籌措500萬元資金完善全村基礎設施,讓村舊貌換新顏;通過發展光伏、苗木、潭鄉米等主導產業,使村集體經濟從負債近百萬元到累計營收近50萬元。
真抓實干
“鄉親致富是我們的初心使命”
6月25日,湖北偉祥鑫機械有限公司車間內,機器嗡嗡作響,工人們戴著口罩在忙碌。56歲的村民何學勝正在分揀汽車零配件。
這家公司位于西流河鎮何口村,是駐村第一書記周詩文2017年從外地引進回來的。老板何志奎投資300多萬元,為東風汽車集團加工汽車零配件。公司投產后,村里貧困戶何學勝被招聘入廠,負責汽車零配件的分揀和標識,月薪4000元。
“鄉親致富是我們的初心使命,產業發展,經濟活躍,農村才有出路。”來到何口村的第一天,周詩文就暗下決心,一定要把村里的產業發展起來。
幾年來,周詩文發動身邊的同學朋友關系,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朋友何志奎做汽車零部件銷售,不愁訂單,周詩文發動他回村辦廠,2017年,何志奎建起湖北偉祥鑫機械有限公司;村民李順在武漢做裝潢生意,周詩文多次上門,邀請他回村辦廠,帶領村民致富。在周詩文的努力下,湖北千立色卡包裝有限公司建成投產;邀請監利養殖大戶、河南養殖大戶成立合作社,流轉土地600多畝,養殖蝦蟹……
眼下,何口村共有3家企業,3家服裝加工廠,還有合作社。“村民只要想打工,就能找到心儀的工作,工資還不低。”周詩文說。
困有千種,貧有百樣。為打好、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長埫口鎮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因地制宜發展蔬菜大棚、特色養殖、中藥材種植等特色產業;整合涉農資金1.6億元,新改擴建“涵閘路橋”等基礎設施,打造大福富硒毛豆、敦厚318蔬菜長廊等特色產業板塊4萬余畝,帶動脫貧戶及周邊群眾增產增收。
發展特色養殖,培養致富帶頭人。市廣播電視臺駐郭河鎮姚河村工作隊引導村民發展蝦蟹混養特色養殖3000畝,種植藕帶500畝。將30萬元產業扶貧資金以村級入股的形式投給農場用于生產和經營,同時農場優先雇用有勞動能力的脫貧戶參與務工,共帶動15戶脫貧戶務工,戶平月務工收入3000元以上,村集體每年股份分紅3萬元。
勁往一處使,力往一處用,產業幫扶,正拓寬著群眾的“致富路”。(仙桃日報全媒記者 李兵 蔡玲)
記者感言:脫貧攻堅,千年夢想,一朝夢圓。在這場波瀾壯闊的攻堅戰中,我市涌現出一大批無私奉獻的先進典型,他們帶領鄉親揮起致富的畫筆,描畫出小康生活的美好藍圖。而文中展示的先進典型,只是這個群體的一個縮影。相信有更多的“典型人物”將走進記者視野,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hai_xiantao)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