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猫队现在叫什么_nba戈贝尔_国际友谊赛赛程表_巴西足球巨星 - 胜负彩最新

首頁 > 本地專題 > 2021年仙桃兩會 > 兩會資料在線訪談微視點

政府工作報告(摘要)

發布時間:2021年02月05日 來源:中國仙桃網

政府工作報告(摘要)

——2021年2月4日在仙桃市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上

余珂

  一、2020年和“十三五”工作回顧

  2020 年是極不平凡、極不容易、極其難忘的一年。面對世紀疫情與罕見汛情的疊加沖擊,全市上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歷史性成就。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 827.9 億元,恢復到上年的 95.3%,增速居全省第 2 位;農村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 3.8%、3.5%,遠高于經濟增速,分別居全省第 1 位、第 2 位。此外,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全社會用電量增速均居全省第 1 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進出口總額增速均居全省第 2 位。仙桃在全國縣域經濟百強中再進 2 位,居第 79 位。

  ——大戰大考成績優異。打好打贏了疫情防控阻擊戰、物資保供支前戰、防汛救災保衛戰、精準脫貧攻堅戰“四場硬仗”。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惜一切救治患者、聯防聯控、保障民生,僅用1個月時間基本控制疫情。以“一切為了前線”的政治擔當,按時兌現醫用防護服生產保供軍令狀,開足馬力提高口罩產能,為保衛湖北、服務全國、供應全球做出仙桃貢獻。堅持全域聯動、科學調度,成功處置大垸子泵站、沙湖泵站等險情,轉移安置群眾1.2萬人,護佑了河湖安瀾和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出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15條”,有效克服疫情災情影響,仙桃順利接受國家脫貧攻堅成效考核第三方評估驗收。

  ——疫后重振推進有力。因時因勢調整工作著力點,有序推進復工復產、復商復市、復學復課,經濟發展全面恢復,疫后重 振態勢強勁。全年新簽約引進項目121個、總投資191億元,其中 億元以上項目73個;開工建設項目196個,竣工投產97個;全康智能家電、進成智能家居、德盈醫用防護等項目簽約落戶,健鼎二期、華潤電廠、錦盛輝煌等項目加快建設,武仙城際鐵路通車運營,荊楚云天海世界、沔陽小鎮首開區試營業。主動對接中央支持湖北一攬子政策,爭取中央和省預算內項目62個、資金7.45億元,累計爭取各類專項資金75億元,新增信貸投放73億元。聚焦“兩新一重”、補短板強功能“十大工程”等領域,謀劃項目359個、總投資1345.2億元,引隆補水、澤口灌區續建、城區水環境綜合整治等一批重大項目納入國家和省“十四五”規劃。

  ——產業轉型步伐加快。按照產能、結構、品牌“三個升級” 要求,高標準推進非織造布特色小鎮和仙桃國家高新區建設。“四基地兩中心”建設進展順利。“國家防護應急物資儲備基地”經國家發改委批準建設,獲中央預算內投資1.05億元;“中國非織造布制品生產基地”“中國非織造材料供應基地”經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批復,目前已集中入駐項目39個、總投資64.7億元;“國家非織造布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已授牌,全市新增外貿企業197家,帶動外貿出口增長314%;“國家非織造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湖北)”加快建設,“國家非織造布技術創新中心”正積極向科技部申報。湖北省非織造布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獲批建設。 仙桃高新區“一軸兩線”平臺格局初見雛形,首期1000畝的智能制造產業綜合體和裝備制造產業園加快建設,12個億元以上項目投入建設,14個項目簽約入園,全康智能家電定制廠房主體竣工。

  ——“美麗仙桃”再煥新顏。堅持市鎮村三位一體、三級聯動,全方位推進美麗城市、美麗城鎮、美麗鄉村建設。以文明城市創建深化城市社區治理,改造老舊小區59個,亮化美化背街小巷73條,新建和改造公園、游園33座,提檔升級集貿市場和便民市場52個,建成社區“15分鐘生活服務圈”58個。全域推進15個美麗城鎮建設,建成運動公園和文體廣場67個、示范街道54條,全省推進美麗城鎮建設現場會在我市召開。以“1+N”模式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建成示范村40個、整治村90個,新建產業通道330公里,提檔升級農村公路213公里,建成“美麗農村路”100公里、生命安全防護工程300公里。生態環境持續好轉。城市空氣質量優良率達86.5%。國省考斷面水質、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污泥處理廠、餐廚垃圾處理廠主體竣工,17個鄉鎮污水治理實現達標全覆蓋,城鄉垃圾收集、污水處理效能進一步提升。完成植樹610萬株,森林覆蓋率提高0.21個百分點。

  ——民生福祉持續改善。在財政收支趨緊的形勢下,仍全力保障民生,民生支出占比達到77.9%,對比上年提升2.3個百分點。點對點輸送返崗13599人,新增城鎮就業15824人,社保擴面5.3萬人次,就業和社會保障支出增長16.4%。新改擴建學校10所,新增學位7080個。市婦幼保健院整體搬遷運營,市第一人民醫院傳染病區完成改造,市精神衛生康養中心、5家鎮康養院開工建設,10個鎮衛生院改造升級有序推進,公共衛生補短板取得積極成效。新開工保障性住房930套,改造農村危房492戶,建成“幸福食堂”60個,完成村組光纖網絡升級改造1000個,新建4G、5G 基站500個。

  ——自身建設得到加強。始終把政治建設放在首位,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落實“作風建設三 年提升計劃”,在大戰大考中錘煉干部作風,在苦干實干中踐行初心使命,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得到有力整治。堅持依法行政,主動接受人大、政協監督及各方面監督,辦理人大代表建議67件、政協提案95件。狠抓廉潔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設,營造風清氣正良好政治生態,政府治理效能明顯提升。

  此外,審計、統計、司法、信訪、氣象、保密、對臺、公共資源交易、檔案史志、新聞出版、國防動員、人民防空、雙擁共建等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績,宗教、工會、青年、婦女兒童、老齡、 殘疾人、移民、援疆、外僑、科協、慈善等事業全面發展。

  二、“十四五”的主要目標和任務

  根據《中共仙桃市委關于制定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我們組織編制了《仙桃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確定今后五年的主要發展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200億元,年均增長7%,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3%,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圍繞實現“十四五”目標,必須重點抓好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提升綜合競爭力。始終堅持發展第一要務不動搖,錨定高質量發展方向,持續做大做強經濟總量,推動縣域經濟在全省率先邁入千億量級,推進仙桃在全國縣域經濟百強中爭先進位,不斷增強仙桃對江漢平原的經濟支撐力、輻射帶動力和區域影響力。樹牢“產業第一、項目為王”理念,緊緊圍繞“5+1”主導產業,大力實施“千億產業、百億企業”計劃和招大引強、培優壯強“雙強”工程,優化產業發展布局,促進產業集群集聚,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加快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先進制造業主導、現代服務業驅動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接續有力、相互支撐、融合互動的產業梯隊。

  (二)在加快改革開放中激發發展驅動力。堅持以“思想破冰”引領發展突圍,堅定不移吃“改革飯”、走“開放路”。全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推進政府管理體制改革,深化財稅體制、投融資體制改革,打造重點改革新示范,增創營商環境新優勢。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堅定對接武漢同城發展主攻方向,加快與武漢規劃、產業、交通、科教、水系、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進程,實現更加緊密的區域聯動和更加高效的融合協同。持續擴大對外開放,推動仙桃保稅物流中心(B型)、漢江仙桃港、國網通航仙桃機場等平臺升級擴容、聯動發展,建成仙桃綜合保稅區,加快建設江漢平原重要市場樞紐、物流樞紐和對外開放新高地。

  (三)在深化城鄉融合中增強城市承載力。堅持全市“一盤棋”,統籌推進市域治理、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加快創建“三區三城”,構建“主城引領、雙擎驅動、三區協同”的區域發展布局。堅定不移開展文明創建,全力創成全國文明城市,建設全省市域治理現代化樣板區。推動非織造布特色小鎮和仙桃國家高新區取得突破性發展,打造支撐仙桃高質量發展的“雙引擎”。全力支持鎮域經濟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一鎮一業、多鎮一業”,著力推動仙西服裝產業集聚區、環排湖農旅融合引領區、沿東荊河現代農業示范區協同聯動發展,建設國家新型城鎮化示范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

  (四)在加強生態建設中放大環境吸引力。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大力推進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做好環境保護、 生態修復和綠色發展“三篇文章”,深入推進長江大保護,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域開展仙桃綠化再行動,持續擴綠量、守綠線、增綠效,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和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打造親水享綠、生態宜居的公園城市。

  (五)在推進共建共享中增強社會凝聚力。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積極回應群眾關切,保持財政民生投入,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加強普惠性、基礎性、 兜底性民生建設,實施好一批重點民生工程,著力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全力建設文化強市、教育強市、人才強市、體育強市和健康仙桃,持續提升人民生活品質。加快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防范化解社會風險,保障公共安全,提升社會治理專業化、智能化、法治化水平,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三、2021年重點工作

  實現上述目標,要重點抓好以下八個方面工作:

  (一)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抓住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推進產業 創新平臺、人才團隊和重大項目一體化布局,推動全域創新,加快創建國家創新型縣市。做實非織造布技術創新中心、新材料產 業技術研究院、黃鱔產業技術研究院、企校聯合創新中心和科創中心等關鍵平臺,確保一個主導產業有一家研發中心。優化創新創業生態,推動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和星創天地專業化升級。強化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激勵和引導企業加大科研投入。加大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力度,新發展高新技術后備企業3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15%。

  精準擴大有效投資。深入推進招商引資“一號工程”,強化產業鏈招商和定向精準招商,瞄準“三類500強”企業、細分領域頭部企業、產業鏈關鍵環節企業,繼續打好“沔商牌”“小米牌”“臺商牌”“專業牌”,全力引進優質沔商臺商、頭部企業、終端產品企業和上下游配套企業。健全招商激勵、保障、督辦、通報、考核機制,實行新興產業和優勢項目差異化獎勵。全力實施疫后重振補短板強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動,堅持“一切圍著項目轉、一切圍著項目干”,鎖定“三個類別”,對照“四類清單”,健全“每月現場辦公、季度集中簽約和開工、半年拉練評比、年終考核結賬”的項目調度機制,加快推進169個重點項目建設。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推進街道 管理體制改革和彭場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深化國企國資改革,加快城投公司市場化轉型。加強財 政資金統籌整合,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加強政府采購、投資 評審管理。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完善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 臺功能。深入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堅持“以畝產論英雄”,加強土地集約化利用和精細化管理,盤活存 量建設用地。抓好供銷社綜合改革。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制定實施“優化營商環境三年行動計劃”,加快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讓“辦事靠法治、不用找關系”成為社會共識。深化“放管服”改革,圍繞高效辦成一件事,全面推行政務服務“一網通辦、一窗通辦、一事聯辦、跨省通辦”,推進業務流程再造和系統重構。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全面推行企業開辦“一張表、一日辦、零費用”。實現工程建設項目審批“80、60、40”目標。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實行進一次門、 查多項事。加大價格監管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力度。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二)發展壯大實體經濟

  聚力發展主導產業。圍繞“5+1”主導產業補鏈、延鏈、強鏈, 制定出臺“產業升級三年行動計劃”,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整體水平,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實施產業集群發展工程,重點抓好非織造布、食品、汽車零部件等3個省級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擴規提質,著力培育1—2個千億量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強力招大引強、培優壯強,加快打造一批產值過五十億達百億元的龍頭企業。實施大中小企業梯度培育工程,滾動做大成長型企業庫,培育單項冠軍、隱形冠軍和“小巨人”企業10家, 新增規上工業企業50家。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倍增計劃,增強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通用航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度和支撐力。以電路板、LED元器件、智能終端、汽車電子為主攻方向,打造全省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示范基地。加快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仙桃生物產業園建設,打造生物產業發展示范基地。大力發展電子化學材料、鈦材料、有機硅、無機硅等產業,建設華中地區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集群。

  推進新一輪技改升級。全面落實省“技改13條”,實施“技改提能、制造煥新”行動,推動機器換人、設備換芯、生產換線,力爭全年實施過億元技改項目20個,技改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達40%以上,工業技改投資增長30%以上。加強非織造布、智能裝備制造等主導產業核心技術和先進工藝攻關。推動食品、紡織服裝、汽車零部件等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打造一批智能化工廠、數字化車間。大力推進“5G+工業互聯網”,實現規上工業企業“上云”全覆蓋,培育省級“兩化融合”試點示范企業10 家以上、智能制造示范企業3家以上,著力推動“5G+智慧工業園”建設。

  開展品牌提升行動。深入實施品牌興市戰略,扎實推進品牌培育三年行動,健全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市場化營銷的品牌發展體制機制。統籌推進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工程, 打造非織造布、食品加工、新材料等公共品牌和知名品牌。加快培育農產品品牌,做強仙桃香米、張溝黃鱔、毛嘴鹵雞、沙湖皮鹽蛋、沔城藕等系列名特優品牌,做優做精2家老字號,著力培育2—3個荊楚優品。

  (三)優化區域產業發展布局

  加快非織造布特色小鎮建設。以彭場鎮為核心,健全完善14.7平方公里的非織造布特色小鎮規劃布局、產業體系、服務功 能和政策配套,打造世界級非織造布產業集群。著力推進“四基 地兩中心”建設,加快國家防護應急物資儲備基地、機械裝備制造產業園和中小企業產業園建設,確保國家非織造布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湖北)建成投用。接續推進非織造布產業園二期項目征地拆遷、土地平整、補償安置等工作。大力培育和招引非織造布骨干龍頭企業,加快現有企業整合,支持企業集中入園。抓緊項目簽約和落地,加快推動恒天嘉華三期、錦盛輝煌、德盈、 劍鋒等重點項目建設投產。

  加快仙桃國家高新區建設。立足長埫口、西連主城區、東接西流河,著力把高新區打造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對接武漢同城化發展橋頭堡。統籌推進高新區水、電、路、氣、管網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推動創業路、龍昌路、龍昌大橋、自來水加壓站建設,加快雜壩、紗帽還建房建設。持續推進智能制造產業綜合體和裝備制造產業園建設,加快3.5平方公里高新區東平臺建設。大力發展“飛地經濟”,引導工業企業“退城入園”“進區入園”,力爭新招引億元以上項目15個,在引進頭部企業或產業鏈關鍵企業上實現突破。加快重點項目建設。

  加快鎮域經濟發展。支持各地立足區域特色、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推動“一鎮一業”競相發展、“多鎮一業”抱團發展。以毛嘴鎮服裝產業園為立足點,輻射帶動鄭場、剅河、陳場等周邊地區集群發展服裝產業,打造仙西服裝產業集聚區。以排湖風景區旅游板塊為引爆點,輻射帶動胡場、三伏潭等環排湖區域做足“農業+旅游”文章,組團發展農旅融合產業,打造環排湖農旅融合引領區。以東荊河沿線為紐帶,串聯起沙湖、楊林尾、張溝、郭河、沔城、通海口等地,大力發展名特水產、綠色蔬菜、富硒水稻為主的特色農業,擦亮“中國食品產業名城”“中國黃鱔之都”“江漢平原魚米之鄉”金字招牌,打造沿東荊河現代農業示范區。

  (四)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

  持續釋放消費潛能。多渠道增加優質商品和服務供給,促進 消費提質升級。對接武漢城市圈消費市場,加強商貿物流、養老休閑、文化旅游等消費市場互通銜接。加快城市商業綜合體建設,改造提升商業步行街,鼓勵實體商業轉型發展。完善便民消費市場,改造提升一批標準化農貿市場、打造一批集約化社區消費商圈、培育一批多功能鄉鎮商貿中心。支持江漢農產品大市場做大做強。加快拓展下沉市場,推動電商、快遞向農村延伸覆蓋,培育一批農村電商示范村和示范點。

  加快建設現代物流。依托鐵路、港口、機場等重大交通設施,加強物流基礎設施網絡體系建設,加快引進大型物流企業,打造臨空臨港物流產業園區。健全市、鎮、村三級電子商務物流配送體系,建立市、鎮倉儲配送中心,完善社區(村)末端配送網點, 打通農村配送“最后一公里”。著力引進知名冷鏈物流龍頭企業, 大力發展以農產品加工企業、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依托的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智慧物流平臺。

  促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主動參與武漢城市圈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深度對接湖北自貿區武漢片區,著力打造 全省對外開放新高地。實施加工貿易三年倍增計劃,推進加工貿 易產業園建設,積極申報綜合保稅區。強化區港聯動,著力推進口岸建設和通關便利化,完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平臺建設。健全外貿綜合服務平臺,引進頭部外貿企業和外貿服務綜合體,建設仙桃跨境電商專區和進口商品展銷中心,爭取設立跨境電商綜 合試驗區。推進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仙桃產業園建設。

  (五)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落實“四個不摘”,過渡期內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實行分類調整優化,增強脫貧穩定性。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加強易返貧致貧人口收入水平變化和“兩不愁三保障”鞏固情況常態化監測。持續抓好基本產業、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基本技能培訓和基層組織建設, 強化產業、就業和消費扶貧后續幫扶。運用脫貧攻堅成功經驗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在規劃、政策、產業、組織、人才和考核等方面有效銜接。

  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推廣“稻漁”綜合種養等穩糧增收 模式,提升糧食生產保供能力。新建高標準農田10萬畝。實施鄉村特色產業提升工程,發展壯大“雙水雙綠”、富硒果菜、名特水產、生態畜禽等優勢特色產業,培育1—2家細分行業領軍龍頭企業、3—5家成長型龍頭企業,初步形成2—3個產值超10億元的特色產業集群。繼續抓好生豬恢復生產。加快推進農村一 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2—3個省級農業產業聯合體,全力爭創省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全國農業產業強鎮和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發展合作社、家庭農場100家以上。

  推進鄉村建設和農村改革。堅持“1+N”發展模式,全面實施美麗鄉村“五大工程、十大行動”,建設示范村30個以上、整治村60個以上,打造一批美麗民居、美麗庭院。抓好全國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范,接續推進“擦亮小城鎮”行動,強化“十個一”功能配套。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政策。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村莊集并工作。

  (六)著力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

  做深城市內涵。制定實施“全國文明城市創建三年行動計劃”,完善常態創建、長效管理機制,全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制定實施“仙桃綠化再行動三年計劃”,統籌推進森林廊道、農田林網、鎮村 通道、河湖沿岸、人居庭院綠化,扎實推進國家儲備林 PPP 項目,完成造林 5.5 萬畝,著力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和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大力實施城市水系連通、水環境治理和水生態建設,開展“生態走廊”“生態示范鎮”“生態示范村”創建,打造靈動水城和生態綠城。持續推進全域旅游創建,著力打造一批國家級旅游景區、文旅名鎮、文旅名村。

  做強城市功能。強化全周期意識,圍繞“人、產、城”融合發展,建立完善“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統籌推進北部老城區有機更新和南部新城區基礎設施配套,重點實施中心城區 10 大類 62 項城建項目,持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三年行動計劃”和老城區“一橫九縱”升級改造,加快推進沔州大道、博雅大道、朝陽大道等道路及排水管網配套建設,完善高鐵小鎮功能。暢通市域交通循環連接,接續實施 318 國道胡場至毛嘴段改建、胡郭公路 318 國道至排湖綠道段改建、215 省道張溝至北口大橋段改擴建等“十大交通工程”。

  做優城市治理。常態化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實施“五小”“十亂”、違規占道、大貨車進城等專項整治,更大力度推進城市存量違法建設治理。配套完善停車設施,系統推進治堵保暢。推進全域垃圾分類和示范片區創建。加快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啟動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封場工程建設,力促建筑垃圾處理 廠、再生資源回收處理利用中心建成投產。新建城市公廁 57 座、垃圾中轉站 5 個。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提升城市治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

  (七)持續抓好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

  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加強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全力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深入開展漢江、東荊河、通順河生態環境綜合整治, 推進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治綠”、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持續鞏固非法采砂、非法碼頭治理、飲用水源地保護等專項行動成果。 堅決落實長江、漢江流域“十年禁漁”。持續壓實河湖長制,全面推行林長制。全面實施全域國土綜合整治,構建農田集中連片、建設用地集中集聚、空間形態高效集約的綠色發展新格局。

  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強化“三線一單”剛性約束。堅決抓好中央、省級環保督察問題整改。持續打 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統籌推進工業廢氣治理、移動源污 染排放控制、秸稈綜合利用,確保大氣質量持續好轉。

  推動綠色循環發展。加強先進適用綠色技術和裝備示范應用,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著力發展循環經濟、 低碳經濟,推動產業循環式組合、企業循環式生產、園區循環式改造、社會循環式消費。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資源有償使用、生態保護補償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完善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的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

  (八)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堅持“晴天帶傘”“撐傘避雨”“打傘干活”“修傘補強”,不斷完善常態化科學精準防控與局部應急處置相結合的工作機制。把外防輸入作為重中之重,壓緊壓實“四方責任”,嚴格落實“四早”要求,落實落細常態監測、“人物地”同防、多點觸發等防控舉措,加強來仙返仙“四類人員”和重點人群、 重點場所、重點環節閉環管理。強化冷凍冷藏冷鏈食品檢測消殺追溯。發揮醫院發熱門診、藥店“哨卡”作用,強化院感防控,引導群眾合理有序出行,做好新冠疫苗免費接種工作,全面筑牢疫情防控屏障。

  強化就業和社會保障。堅持就業優先政策,精準實施援企穩崗,統籌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退捕漁民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加大醫療保險擴面力度。實現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完善和落實社會福利、社會救助、優撫安置等制度,推進農村福利院區域化功能化改革。加強“一老一小”和特殊困難群體關愛服務,幫助老年人更好融入智慧生活。 做好退役軍人服務保障。大力實施住房安居工程,加強物業服務監管。

  提升公共服務質效。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強化校外培訓機構監管。扎實推進校園安全整 治三年行動。加快推進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改革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深化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改革,強化基層衛生服務體系和公共衛生應急能力建設,加強村醫隊伍建設。深度挖掘開發體操文化、飲食 文化、名人文化等沔陽特色文化資源和民間藝術資源,推進非物 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基地建設,擦亮“亞洲體操之鄉”“中國民間 文化藝術之鄉”名片。

  統籌發展與安全。堅持恢復經濟與防范風險并重,加強政府債務風險管理,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深入開展信訪矛盾排查化解。堅持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全面推行“街道吹哨、部門報到,社區吹哨、黨員報到”制度,持續抓好黨員干部常態化下沉社區。強化應急管理和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將新材料產業園和鈦產業園打造成為C 級園區,堅決防范遏制安全生產事故發生,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落實“四個最嚴”要求,全面開展“雙安雙創”活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確保社會平安穩定。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仙桃網(cnxiantao)、嗨仙桃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新聞圖片

新聞排行